與王建勛老師本應該早就認識的,王老師也本應該早就知道非遺李氏桑皮古紙的。北京簡牘書法藝術院常務副院長張成銀老師,帶領北京書畫家一行,赴沂蒙老區非遺李氏桑皮古紙廠試紙、參觀,原本王建勛老師參加的,后因在京有活動未能前往,才與桑皮古紙結緣失之交臂,我們也未能見面。近日,在北京書畫活動現場,經朋友介紹認識續起前緣,王老師才告知這一插曲。
王建勛老師做事嚴謹、雷厲風行的軍人作風,很快促成了我們第二次見面。王老師不僅親自試紙、宣傳、推介,而且還查閱了大量關于桑皮紙的歷史資料,結合創作感受又形成了對桑皮紙認識的文字,讓同為軍人家庭出身的我,深受感動。
《波若波羅密多心經》、《沁園春.雪》等書法作品,是王老師用非遺李氏桑皮古紙創作的。王老師跟我們介紹:非遺李氏桑皮古紙發墨快、留墨好、墨色分明,盡顯濃淡干濕之效果;同時,該紙拉力好、韌性強、薄厚適中,皴擦點染可盡情揮灑。非遺李氏桑皮古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,名不虛傳。
制作桑皮古紙,工藝要求嚴謹,需要先把桑樹皮放在水中泡三四天直到發軟,再按100斤桑樹皮30斤石灰的比例放入石灰,在木桶中放一夜;然后倒在一個大鐵鍋里,用泥封得嚴嚴實實的,燒一天一夜。這樣,桑樹皮就皮肉分開了。再用疏口布、筍殼、稻草三層包住,用力踩踏,將樹皮的渣滓踩出后呈纖維狀,撈出桑樹皮纖維,放到溪水中沖洗干凈,把纖維拉起備用。再在溪中筑起一口塘,將纖維放在塘里面漂洗幾天幾夜,弄成一個個團,絞干水,用木榔頭搗爛;再用鎬刀鎬碎,放入袋中用竹桿搗,再放入水缸中洗;然后用稻草灰水漂白,用木棍反復搗清后漂上一天一夜。將所有雜質都清洗干凈;當夜把材料瀝出來,放到溪水中讓流動的溪水漂清,最后均勻地鋪到簾子上。這樣做出來的皮紙橫絲直絲縱橫交錯,細密得當,就像撕開的蠶繭,非常適合柿漆的浸潤。
這樣純手工桑皮古紙經過72道工序制作出的使用效果,就是一棵桑樹的“枯木逢春”,它韌而能潤、光而不滑、紙質稠密、紋理純凈、搓折無損、潤墨性強、書寫作畫、入紙三分, 創作的書畫作品,古樸大方,具有其他宣紙不可比擬的特點,也是如今故宮修補古畫首選原因所在。
王建勛藝術簡介:
王建勛,字雄之,號清心齋、三近軒、定慧草堂。1962 年出生于河北定州,1980 年入伍北京,服役于空軍某部,畢業于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高研班。兼任中國紅十字會文化發展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,中國書畫公益網執行總編輯,《別墅》雜志藝術總監,杏花村書畫院名譽院長,北京祈賢堂藝委會主任?,F任中國紅十字書畫院執行院長,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, 中國文聯注冊文藝志愿者,中央國家機關書協理事,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,北京藝術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,北京傳統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兼監事長,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理事,中華詩詞學會會員,中國楹聯學會會員、書法藝術委員,北京書協會員,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會長助理,中國書畫院、中國禪佛書畫院、世僑會書畫院副院長,中國藝術創作院創作員,北京世紀名人國際書畫院院士,雅昌藝術網簽約書法家。其書法篆刻作品,先后在百余家報刊發表或作專題介紹,入展中國書協第二屆刻字藝術展,全軍第二、五、六屆書法篆刻展及抗戰勝利 70 周年全軍美術書法作品展,第三、四、五屆中國名人名家書畫精品展,第三、四屆中國馬來西亞書法聯展等,多次參加軍地書畫大展并獲獎。2008 年 9 月,作品入選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太空,并參加國內外巡展,系全軍 20 位入選藝術家之一。2015 年 10 月,作品榮獲米蘭世博會暨威尼斯頒獎盛典“米蘭國際金獎”;2015 年 11 月,作品榮獲“筆歌神州”北京電視書法大賽一等獎 , 全國廉政文化書畫展優秀獎。曾任首屆“沈鵬詩書畫獎”大賽評委,曾多次隨中國文聯送文化下基層,隨中國書協“送萬福、進萬家”慰問國家部委及黨政機關。近年來,其作品多次在保利、翰海等知名公司組織的拍賣會上成功拍出。出版有《王建勛書法篆刻藝術作品集》、《王建勛名人名家印譜精選》等。
感謝著名軍旅書法篆刻家王建勛老師,在京為宣傳推廣沂蒙老區非遺李氏桑皮古紙所做的一切!
王老師的書法、篆刻作品欣賞: